一位科研人员的科幻电影梦

hha 2024-11-30 10:34 阅读数 57 #科技

“科幻电影《未来星球》有了新进展,不久后将会正式开始拍摄。”日前,记者接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的电话。距离第一次听张文武提起他的科幻电影,已经过去了5年。

2019年,张文武的科幻小说《未来星球2049》出版。当时,他就有意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

近些年来,我国科幻影视业得到长足发展,各种类型的科幻影视作品数量越来越多。2020年,《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乘着时代的东风,张文武的梦想得以起飞。现在,他有了一重新的身份——电影《未来星球》总编剧。

科幻与科研两不误

张文武曾在航天一线工作多年,对航天事业感情深厚。他笔下的《未来星球2049》大气磅礴,以中国航天人和科学家为主角,讲述2049年前后,中国引领世界宇航探索和文明发展,带领世界人民战胜超级灾难的壮举。

张文武的主业是科研。他是著名的激光加工专家,已经申报200多项发明专利。

张文武认为:“科幻创作与科研工作并不矛盾。科幻是另一种科技创新活动,是我的思维体操。”

这位科学家已经出版了五部长篇科幻小说。现在,他随身带的笔记本里,近五分之一的内容是他对光学的“新猜想”,亦科亦幻。在他看来,科幻是创新性研究的重要助推剂。

“要颠覆性创新,就得跳出常规路径,打破思维惯性。”张文武发现,在科幻创作时,思维状态更加奔放,更容易迸发出灵感。在他看来,写作不是负担,是乐趣。

科幻小说会提出极端场景下的极端问题。比如,危急时刻,人类需要一种用7天时间就能从地球飞到火星的飞行器,用常规动力显然不可能。有没有缩短时间的新方案?

1997年,张文武在科幻小说中首次提出应该使用光子发动机。20年后,2017年,近光速粒子推进方法和系统成为他主导的一项原始发明专利。

张文武还设想了一种月球飞行器,不使用常规燃料,却能在真空条件下在月球上起飞。这种飞行器可以克服月球车行驶缓慢、难以爬坡过坎的不足,探索月球上更多的地方。相关发明近期已经在日本、俄罗斯等国获得国际专利授权。

敢为天下先,是颠覆性创新者必须拥有的精神气质。

“如果我不写科幻,大概率不会想到这些主意。如果不热爱科研,这些主意大概率不会转化为专利。”在张文武笔下,科幻小说中的技术描写,其实是对未来的纪实性预言。

他一直心心念念要把关于中国航天的科幻小说搬上大银幕。“电影能够让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更好地走入大众内心。科幻电影还能让前沿的科学知识、未来科技、科学猜想广为人知,激发大众的想象力。”张文武敏锐地意识到,科幻电影是文化阵地,其所反映的是大国实力和大国自信。在这样一块阵地上,应该有中国声音。

科学家和电影人的相遇

郁刚是科幻电影《未来星球》的签约导演,他曾经担任《流浪地球》的B组导演。郁刚自认有“反骨”,“要干,就干特别难的事”。拍科幻电影,本身就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曾有专家指出,中国科幻影视产业目前仍面临工业化水平不够、创意人才不足、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国产科幻电影投融资仍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

郁刚近些年来一直在做科幻影视。他深知,拍科幻得有情怀,要扎进去做事。拍摄《流浪地球》的经历,也让他非常清楚,拍摄一部科幻电影,必须按照工业化流程,把钱花在刀刃上。

两个有情怀的人相遇,合作也就顺理成章。

郁刚高度认可张文武剧本的科幻创意和世界观。“这是一部科学性极强的科幻电影,我们将竭尽全力,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极致,确保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上都能达到较高的标准,为观众们带来全新的影视体验。”郁刚说。

科研人员和影视从业者的合作是一个思维碰撞、相互妥协和学习的过程。张文武及顾问团负责把握科学性,专业电影人则负责进行艺术升华,力争根据电影的创作规律,打造出立意高远,又能打动人心的科幻电影。

制片人董董也在紧张地推动着《未来星球》的一项项工作。

2014年,董董在上海看了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之后便萌生了拍摄科幻电影的念头。“当时,我甚至原创了一张科幻电影大海报,悬挂在办公室内,以此激励自己和团队。”后来,机缘巧合,她读到了张文武写的小说《未来星球2049》。董董深受启发,决定将这部作品作为自己科幻电影创作的起点。

“做小事可以靠兴趣;做大事必须靠情怀。因为情怀,我们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敢于破釜沉舟的人上了这艘‘未来星球宇宙飞船’。”董董透露,《未来星球》是一部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科幻影片,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元素,努力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又饱含希望的未来世界。为此,电影主创团队有一系列机制性的创新。

用科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2023年,《未来星球》完成国家电影局立项备案。

2023年7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发函同意担任摄制指导单位。中心认为,电影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航天精神,故事情节设定与航天科技进步相关,并期待电影打造成为传播航天文化的精品力作。

2024年2月,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同意担任电影的联合摄制单位,并认为电影主题内容与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未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希望这部电影能弘扬中国工业精神,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讲好中国工业科幻故事。

“只要行动,就有成功的希望。”张文武感叹,一路走来,他和团队得到了许多帮助。“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高质量的科幻电影,讲好未来中国的精彩故事。”

《未来星球》的科学顾问团目前已经包含20余位科学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激光加工专委会、北京天文馆等单位的专家将为《未来星球》提供科学指导。他们的专业知识能保障电影的科学性。

团队很确定,当代中国呼唤更多的科幻作品问世,尤其是科学性强、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相关的硬科幻。

一个科研人员看似遥远的科幻电影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记者 张盖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一位科研人员的科幻电影梦 - 铜变集团